发布时间:2025/08/01来源:天津欧亚肛肠医院
“医生,我刚做完肛周脓肿手术没多久,怎么又说有肛瘘了?是不是手术没做好?还要再挨一刀吗?”这是肛肠科门诊里,不少患者困惑又焦虑的提问。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肛周脓肿术后形成肛瘘,到底需不需要二次手术?
一、 为什么肛周脓肿术后会“变身”肛瘘?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明白两者的关系。
肛周脓肿:简单说,就是肛门周围组织发生了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了一个充满脓液的“脓包”。疼痛、红肿、发热是典型症状。手术切开引流是治疗急性期的主要手段,目的是把脓液放出来,缓解症状。
肛瘘:可以理解为一条连接肛门内部(通常是肛窦、肛腺)和肛门外部皮肤的异常“管道”。这条管道通常由内口(通向肛管)、瘘管(通道)和外口(皮肤上的破溃或手术切口)组成。
关键点来了: 肛周脓肿和肛瘘其实是同一种疾病(肛腺感染)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上常说“脓肿是急性期,肛瘘是慢性期”。
为什么术后会发现肛瘘?
感染源未根除:急性脓肿手术主要是引流排脓,属于“救急”。但引起感染的源头——感染的肛腺或内口,往往在手术时难以彻底探查和处理。
管道形成:当脓肿的脓液被引流后,如果感染的内口没有愈合,就会持续有少量分泌物或脓液从内口流出,在组织间形成一条慢性炎症通道,也就是肛瘘。
“暂时性”愈合:有时外口看起来愈合了,但内部的管道和内口依然存在,成为“潜伏”的病灶。
所以,术后出现肛瘘,并不意味着第一次手术“失败”,而是疾病自然发展的结果,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常见转折点。
二、 肛瘘不处理,会怎么样?
很多患者觉得:“不疼了,脓也排了,管它有没有瘘,只要不犯病就行。” 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反复发作:肛瘘的管道是藏污纳垢的“死角”,极易再次感染,导致脓肿复发,疼痛、肿胀卷土重来,形成“脓肿-手术-瘘-再脓肿”的恶性循环。
病情加重:反复感染会使瘘管变得复杂,可能从单一管道发展成多条分支的“马蹄形肛瘘”,治疗难度和创伤会大大增加。
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有分泌物从外口流出,导致肛门潮湿、瘙痒、异味,严重影响个人卫生和社交生活。
潜在风险:虽然罕见,但长期慢性炎症理论上存在增加局部组织癌变风险的可能性。
三、 必须二次手术吗?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
核心原则:肛瘘无法自愈,根治性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保守治疗不行? 药物(口服或外用)可能暂时缓解症状(如红肿、疼痛),但无法消除已经形成的管道和内口。一旦停药或抵抗力下降,问题必然复发。二次手术的目标是什么? 与第一次的“应急”手术不同,第二次手术是“根治性”手术。目标是:彻底清除瘘管:将所有感染、坏死的管道组织完全切除或刮除。
处理内口:找到并妥善处理位于肛管内的感染源头(内口),这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促进愈合:通过不同的术式(如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挂线疗法、LIFT手术、肛瘘栓等),创造一个利于从内向外健康愈合的创面。
常见的二次手术方式(由医生根据瘘管复杂程度选择):肛瘘切开术 (Fistulotomy):适用于低位、简单的肛瘘。直接切开整个瘘管,使其开放愈合。愈合较快,但对肛门功能影响需评估。
肛瘘切除术 (Fistulectomy):将整个瘘管组织完全切除。适用于管壁较厚或复发性瘘。
挂线疗法 (Seton Placement):对于高位、复杂或担心损伤肛门括约肌的肛瘘,先用一根松紧带(挂线)穿过瘘管,起到引流、标记和缓慢切割(切割挂线)或引流炎症(引流挂线)的作用,保护肛门功能。
其他微创技术:如LIFT手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肛瘘栓、激光消融(FiLaC)等,旨在尽可能保护肛门功能,但适应症和长期效果需严格评估。
四、 重要提醒:何时进行二次手术?
时机很重要! 通常建议在急性炎症完全消退、脓肿彻底引流干净、局部组织相对“平静”(一般在第一次手术后2-3个月,甚至更久)后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此时组织界限清晰,利于准确寻找内口,减少复发风险,也利于愈合。
务必复查! 第一次手术后,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医生会通过指诊、肛门镜,甚至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肛周MRI)来判断是否形成了肛瘘以及瘘管的走向、复杂程度,从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五、 总结:理性看待,积极治疗
认识本质:肛周脓肿术后出现肛瘘是常见现象,是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不必过度自责或质疑第一次手术。
正视风险:肛瘘无法自愈,不处理会反复发作,导致病情复杂化。
手术是根治关键:二次根治性手术是解决肛瘘的根本方法,应积极配合。
选择时机与术式: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术式,平衡根治与保护肛门功能。
术后护理:无论何种手术,术后坚持坐浴、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饮食和伤口护理,对顺利恢复至关重要。
最后强调: 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同。如果您经历了肛周脓肿手术后被诊断出肛瘘,请务必与您的肛肠科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您瘘管的具体情况、推荐的手术方案、预期效果和可能的风险,共同做出最适合您的治疗决策。不要因为害怕二次手术而延误治疗,及时根治才能真正摆脱困扰,重获健康!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