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医怎么治疗心衰
病情描述:
中医怎么治疗心衰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中医治疗心衰的处方,桂枝15克,炙甘草20克,附子15克,肉桂6克,大枣六枚,葛根30克,丹参30克,茯苓15克,炒白术20克,郁金15克,白芷10克,地龙6克,生姜三片。共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意见建议:
为你推荐
-
中医怎么治疗痤疮?中医把痤疮称为肺风粉刺,它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湿、热、痰、瘀、虚等多种致病因素有关。比如像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湿凝滞、冲任不调等等。所以在治疗上,也是要针对这些致病因素,观察患者的皮损的情况,还有舌苔、脉象以及饮食、二便等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一般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还有化痰散结,或者是滋补肝肾的药物来治疗。另外还可以配合一些外治的方法,比如耳穴压丸,然后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等。还有我们可以做中药的痤疮面膜,它是在清洁面部以后,用粉刺针把粉刺给排出之后,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跟石膏粉混合,用温水调稀了之后敷在面部,成型了以后取下。它也有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然后促进药物的吸收,还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01:32
-
出现心衰该怎么治疗长期冠心病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使心脏泵血减少,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最终引起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衰的治疗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去除或缓解导致心衰的病因,如果是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衰,尽快进行血运重建;如果是瓣膜性心脏病导致心衰患者,可通过手术修补或更换瓣膜来纠正心衰的病因。第二,消除心衰发生的诱因,包括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改善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来改善心衰的症状。第三,针对心衰的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以下药物:①利尿剂,如果病人有严重的水肿可以使用呋塞米、托拉塞米,来减少水钠潴留;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比如普利类的有培哚普利,沙坦类的有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等,另外还有抗醛固酮的抑制剂,比如螺内酯等,来抑制心室重塑,从而控制心衰进展;③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预防心源性猝死来减少心衰的死亡率;④就是SGLT2抑制剂,比如说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或者恩格列净等等。⑤如果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可以用强心剂,如洋地黄、地高辛,左西孟旦等。在中成药里边麝香保心丸可以改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也能增加冠脉微循环,所以可以用这些药物来改善心衰的症状。需要了解更多用药知识,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在其指导下合理用药。02:57
-
心衰中医怎么治心衰分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两种。我们认为心衰属于本虚标实的一种疾病,它以脏腑虚损失调为本,瘀血和水饮内停为标。在治疗上,急性心力衰竭是以“急则治其标”为主,泻肺利水,佐以温阳。而慢性心衰治疗则以培补为主,心肺气虚者以养心补肺、健脾益气为法,可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等药,气阴两虚者以益气养阴为法,可选用人参、五味子、麦冬、川贝母等药,心肾阳虚者以温补心肾为法,可以选择桂枝、附子、五加皮等药物。具体的药物选择,建议专科医生辨证论治后处方用药。语音时长 01:18”
-
心衰怎么治疗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优先解除比较严重的一些症状,比如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威胁生命的这些病理状态,比如吸氧,并且减轻心脏负荷,给予适当的扩张血管,利尿,强心等治疗。一般主要是改善症状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状态,维护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为主要原则。而对于出现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主要是能够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长期预后,能够降低病死率和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对于慢性病患者没有急性发作期应该可以选择必要的治疗,比如心脏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语音时长 01:28”
-
怎么治疗心衰心衰初始治疗为经面罩或鼻导管吸氧,控制和消除各种诱因,及时矫正基础心血管疾病,病情严重、血压持续降低,甚至心源性休克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以及外科手术等方法,慢性心衰应病因治疗、改善症状。
-
中医如何治疗心衰心衰的中医治疗如下: 1、急性心衰、急性肺肿:西医以抢救为主,中医可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缓解症状,对血压下降的疗效较好; 2、水肿:可采取健脾、温阳、利水、补肾等治疗措施,特别对于扩心病引起的心衰、缓解期及心脏增大的患者,可以控制心脏的增大; 3、心衰应先治疗基础疾病:高血压扩心病患者应控制血压、风心病患者更换瓣膜、扩心病的患者抗病毒,改善自身免疫等。
-
心衰怎么治疗心衰也叫心力衰竭,它属于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一般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病会导致心衰,多发生在老年人中。呼吸困难水肿等,是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心衰的危害很大,它不仅会影响循环系统功能,还会使肝肾功能受到伤害,严重一点,可能会危及生命,要及时进行治疗。
-
中医怎么治疗肥胖?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肥胖按病因分为: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并在脂肪在身体分布上又分为:普遍性肥胖:又称均匀性肥胖;腹型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男性型肥胖;臀型肥胖: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通常可出现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