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30 来源:海外试管助孕机构
试管婴儿胚胎培养是一个严谨且精细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
首先是刺激排卵阶段,这一过程犹如为生命之花精心培育沃土。医生会根据女性的年龄、激素水平和卵巢储备功能,借助抗苗勒管激素(AMH)检测、窦卵泡计数(AFC)等评估手段,制定个性化的促排卵方案。临床上常用的促排卵药物组合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和促性腺激素(Gn),前者通过调节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避免过早出现内源性黄体生成素(LH)峰,后者则直接作用于卵巢,促使原本在自然周期中可能闭锁凋亡的卵泡重新发育。这种干预能够让女性在一个周期内排出 8 - 15 枚卵子,相较于自然周期 1 枚的排卵量,显著提升了受孕机会。
在促排卵过程中,医生会构建严密的监测体系:从月经周期第 2 - 3 天开始,每 2 - 3 天进行一次经阴道超声检查,动态监测卵泡的大小、形态及数量变化;同时,同步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等激素水平,依据卵泡生长曲线和激素反馈,实时调整 Gn 用药剂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这要求医生在追求卵子数量的同时,精准把控用药强度,确保卵泡能够健康、同步地生长。
当主导卵泡直径达到 18 - 20mm,且血清 E2 水平与卵泡数量呈现合理比例时,便意味着卵泡发育成熟,随即进入取卵环节。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使用外径仅 1.2mm 的特制穿刺针,经阴道穹窿穿刺进入卵巢。这一操作不仅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空间定位技术,还需在 3 - 5 分钟内完成单卵泡穿刺,以减少卵子在体外暴露的时间。取出的卵子会迅速被送往配备百级层流净化系统的胚胎实验室,在 37℃、5% 二氧化碳、6% 氧气的恒温、恒湿、无菌环境中,胚胎学家使用倒置显微镜,通过观察卵冠丘复合物(OCCC)的形态,以及第一极体的排出情况,挑选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II 期)的健康卵子。对于存在盆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还需采用改良的穿刺路径或多卵泡同步穿刺技术,以提高取卵成功率。
与此同时,男性需在取卵当日,通过手淫法或经皮附睾 / 睾丸穿刺取精术(PESA/TESA)提供他的精子样本。样本采集后,实验室人员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常用 40%/80% 双层梯度)或上游法进行处理。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不同细胞成分的比重差异,在离心机的作用下将精子与杂质分层;上游法则是利用活动精子的主动运动能力,使其游向培养液上层。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去除精液中的不活动精子、白细胞、杂质以及精浆中的抑制受精物质,从而获得前向运动精子比例超过 60%、形态正常率≥4% 的优质精子。对于极重度少弱精患者,还会采用微滴法或高渗处理等辅助技术,进一步筛选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
随后进入至关重要的受精环节,目前主要有两种受精方式。常规受精(IVF)是将处理后的精子与卵子按照 5000 - 20000:1 的精卵比,放置在含有氨基酸、丙酮酸、乳酸等营养成分的特殊受精培养液中。这种培养液的渗透压控制在 280 - 295mOsm/kg,pH 值维持在 7.2 - 7.4,模拟了体内输卵管的微环境,依靠精子自身的顶体反应和透明带结合能力,游向卵子并完成受精。受精后 16 - 18 小时,胚胎学家会通过观察原核(PN)形态,判断受精是否正常。
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则适用于严重少弱畸精症(精子浓度<5×10⁶/mL、前向运动精子<10%)、梗阻性无精症,或是存在卵子透明带异常、既往常规受精失败等情况。该技术需借助显微操作仪,在 400 倍放大视野下,使用内径 5 - 7μm 的注射针,挑选头部形态规则、颈部无肿胀、尾部无卷曲的精子,通过破膜、吸核、注射三个步骤,将单个精子直接注入成熟卵母细胞的胞浆内。为提高 ICSI 受精成功率,实验室会采用 Piezo 脉冲式显微操作系统,减少对卵母细胞的机械损伤;同时,对精子进行低渗肿胀试验(HOS),筛选出细胞膜功能完整的精子。
受精完成后,胚胎便开启了在体外培养箱中的奇妙成长之旅。胚胎被放置在含有人类血清白蛋白(HSA)或合成血清替代物(SSS)的序贯培养液中,这种培养液包含基础盐类、维生素、氨基酸等 60 余种成分,并根据胚胎发育阶段分为卵裂期培养液和囊胚期培养液。培养箱采用三气(5% 二氧化碳、6% 氧气、89% 氮气)混合系统,配合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能够将温度精确控制在 37.0±0.1℃,pH 值维持在 7.2 - 7.4,湿度保持在 95% 以上,最大程度模拟女性子宫内的温度、酸碱度和气体环境。
在接下来的 2 - 6 天里,胚胎经历多次细胞分裂:受精后 24 - 30 小时形成 2 - 细胞胚胎,40 - 44 小时发育为 4 - 细胞胚胎,56 - 60 小时成为 8 - 细胞胚胎。此时,胚胎学家会根据卵裂球的均一度、碎片率、多核情况进行评分。到第 3 天,胚胎发育到桑椹胚阶段,细胞数目达到 16 - 32 个;继续培养至第 5 - 6 天,形成具有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细胞的囊胚。内细胞团将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器官,滋养层细胞则会形成胎盘和胎膜。在此期间,胚胎学家每天都会使用时差成像系统(Time - Lapse)进行非侵入性观察,记录胚胎的发育速度、细胞形态、碎片动态变化等 40 余项参数,通过 AI 算法建立胚胎发育模型,精准评估胚胎的发育潜力。
最后,医生会根据女性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理想厚度 8 - 12mm)、既往妊娠史以及胚胎的发育情况,使用柔软的胚胎移植导管,在超声造影剂的辅助下,经宫颈缓慢移植到女性子宫内最适宜着床的位置 —— 通常选择距离宫底 1.5 - 2.0cm 的宫腔中段。为提高着床率,部分患者会采用 “内膜准备方案”,通过口服雌激素、注射黄体酮等方式,将子宫内膜调整至 “种植窗” 状态。整个胚胎培养与移植过程,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胚胎学家和临床医生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精准操作能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胚胎的质量和妊娠结局,只有各环节紧密配合、严格把控,才能为新生命的诞生奠定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