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炎的西药主要包括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及促胃肠动力药五类。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缓解症状、促进黏膜修复,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抗酸药如铝碳酸镁、氢氧化铝凝胶,可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反酸症状,但作用短暂,需多次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通过阻断组胺与胃壁细胞H2受体结合,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胃炎,尤其夜间酸突破患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则通过不可逆抑制H+/K+-ATP酶,强效持久抑制胃酸,是重度胃炎、胃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核心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通过形成保护膜或促进黏液分泌,抵御胃酸及消化酶损伤,加速黏膜愈合。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则针对腹胀、恶心等症状,通过增强胃肠蠕动改善功能。
需强调,胃炎病因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应激等,治疗需个体化。例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联合抗生素进行根除治疗;药物性胃炎需停用相关药物。此外,长期用药需关注副作用,如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增加骨折风险,H2受体拮抗剂可能引发头痛、腹泻。因此,患者务必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出现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应及时就医,完善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