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和脑萎缩能否治愈需要分情况来看。
脑梗死在发病后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比如梗死面积小、症状轻且送医及时的患者,经过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堵塞的血管恢复通畅,神经功能逐渐恢复,就能达到临床治愈,不影响正常生活。脑萎缩通常是不可逆的病理过程,一般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心脏疾病产生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也会造成血管阻塞。脑萎缩则常与年龄增长、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长期酗酒、脑部感染等因素有关。年龄增长导致的脑组织生理性萎缩不可避免,而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脑萎缩需要积极干预。
对于脑梗死,在急性期可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如常用的尿激酶等;恢复期可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再次梗死,像阿司匹林类药物;还可使用改善脑代谢、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例如丁苯酞等。对于脑萎缩,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将其逆转,但可以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由于脑梗死引起的脑萎缩,在控制好脑梗死的基础上,可给予脑营养药物,如吡拉西坦、奥拉西坦等。
日常生活中,脑梗死和脑萎缩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取;适度进行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
脑梗死和脑萎缩存在不同情况,要早发现、早治疗,结合生活调理,以更好地应对病情,维护健康。